黨建活動

當前位置: 首頁 > 黨建事情 > 黨建活動 > 正文

黨建事情

【戰“疫”進行時】攜手應對疫情對世界發展的沖擊和挑戰(人民要論)

日期:2020年04月02日 14:47 作者: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01日   09 版)

內容提要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發展帶來很大影響。疫情沖擊經濟運行,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但各國的經濟刺激政策和新興産業加速發展孕育著恢複性增長潛力。疫情給經濟全球化帶來妨害,但經濟全球化進程不行逆轉。疫情使世界各國越发深刻認識到,人類已經成爲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配合體,亟須促進人類命運配合體建設走深走實。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給世界各國人民生命宁静和身體康健帶來巨大威脅,對世界發展的沖擊不斷擴大和加深。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的重要講話,秉持人類命運配合體理念,結合中國抗擊疫情實踐經驗,就加強疫情防控國際相助、穩定世界經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張,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我們要准確判斷疫情給世界發展帶來的沖擊和挑戰,危中尋機、轉危爲機,以開放相助的實際行動抵禦疫情的影響,攜手抗疫、共克時艱。

世界經濟下行壓力與增長潛力並存

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指出,“疫情對全球生産和需求造玉成面沖擊,各國應該聯手加大宏觀政策對沖力度,防止世界經濟陷入衰退。”隨著疫情擴散,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多個國際主要評級機構調低了2020年的國別和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預期。

疫情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是因为今天的世界经济增长建设在相互依赖的网络之上,一个环节泛起问题,其影响就会多重传导。为有效控制疫情,各国多数接纳局部或者全面的隔离措施,限制人员流动、暂停经营活動,经济运行遭遇急刹车,消费活動受限,导致国际需求链发生动摇。同时,不少国家还接纳断航、关闭领土等措施,大量国际经济交往活動被迫暂停,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受阻,许多重要国际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发生多重、多向跨国性连锁影响。我国依靠自身制度优势,在全国上下和宽大人民群众配合努力下,全国疫情防控形势连续向好、生发生活秩序加速恢复的态势不停牢固和拓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生长事情取得积极成效,正积极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努力降低疫情影响,为世界经济增长孝敬力量。但也要认识到,疫情在全球规模蔓延,特别是作为世界经济活動中心的美国、欧盟、东亚的疫情比力严重,疫情对世界经济的攻击影响深远,对此我们要有充实准备。

國際金融市場受到的沖擊已經顯現。世界經濟下行,會導致壞賬增加,信貸鏈出現問題,這種預期影響投資者對金融市場的信心。加上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的疊加影響,金融市場出現動蕩。未來,原先累積的問題還可能發酵,疫情的直接影響越发明顯,國際金融市場的調整還會繼續。特別是企業債務和政府債務大幅度攀升,還可能導致更爲深刻的變化。雖然風險指數處于高位,但發生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比較小,基本仍處于可控範圍。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具有特殊性,接纳應對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的常規措施可能還不夠。首先,經濟下行與疫情防控措施相關,市場、企業、資本等的調整功效難以發揮。其次,經濟何時恢複受制于疫情發展,许多常規調控措施發揮效力的範圍受限。此外,嚴重的生命宁静和身體康健威脅迫使許多國家把防疫放在首位,相互間的政策協調性降低,通過國際相助應對經濟挑戰的能力下降。

同時也應看到,疫情發生以來,保經濟、保供給、保就業、促增長已成爲各國配合的政策取向。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要實施有力有效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促進各國貨幣彙率基本穩定。要加強金融監管協調,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穩定。要配合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目前,許多國家接纳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盡力穩住市場大局,刺激經濟增長。好比,降低利率,增發貨幣;降低或者減免企業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定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拉動經濟增長等。隨著形勢的發展,還會推出更多措施。這些措施不僅著眼于當前應對疫情對經濟的沖擊,也著眼于以後的經濟恢複與增長。從這個角度看,疫情過後,各國經濟可能會出現明顯反彈。特別是疫情期間催生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將繼續發展,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疫情過後中國經濟恢複性增長、産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加速等因素,也會對世界經濟增長産生很是重要的拉動作用。

經濟全球化在妨害中走向深化

疫情蔓延的綜合效應對經濟全球化會産生深遠影響。一些國家單邊主義、民粹主義思潮可能加劇,但疫情不會成爲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轉折點。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呼籲二十國集團成員接纳配合舉措,減免關稅、取消壁壘、暢通貿易,發出有力信號,提振世界經濟複蘇士氣。這對于更好推進經濟全球化具有重要引領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生长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市场开放情况下经济活動的国际化,国家实施基于国际化的生长战略,企业实行基于全球供应链的经营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加速生长,主要得益于各国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和国际供应链的延伸,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各国均获得巨大收益。在这个历程中,新兴市场国家和生长中国家加速生长,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给国际花样带来新变化。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使得各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与供应链结构发生调整,但一些国家差异群体在调整中获益差异,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趋于分化。近年来,一些国家逆全球化思潮兴起,掩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妨害。

當前疫情在全球蔓延,給經濟全球化帶來新挑戰。疫情防控措施導致國際産業鏈受影響,依賴國際供應鏈、國際需求鏈生存的企業遭遇困境。這對政府決策、企業經營戰略都將産生重要影響。在政府決策層面,各國政府可能會越发重視經濟運行供給側的宁静保障,強調産業發展结构的宁静性,增加重要物資的戰略生産和儲備能力。在企業層面,企業會越发重視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沖擊時供應鏈的宁静,由此可能重新規劃産業鏈结构,包罗向宁静度高的市場轉移、縮短焦点産品供給環節、加強國內重要節點结构等。

盡管如此,經濟全球化仍是一個大趨勢,難以發生根天性逆轉。如果離開全球供應鏈,大多數國家難以維持經濟社會正常運轉。在國家層面,經濟全球化使得國家經濟更強大、發展更有保障;對于企業來說,參與到國際供應鏈中,就有更多機會發展壯大。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無論是生産方式還是社會生活,都有很強的相互依賴性,每個方面都存在一個或幾個國際化鏈條,鏈條之間又以各種方式相互連接,構成複雜的網絡。如今,絕大多數國家都加入到這個網絡中,經濟越開放、越發達,嵌入水平就越深,就越難以與這個網絡輕易“脫鈎”。

特別是疫情也催生了新的經濟全球化需求。好比,爲保障醫療衛生相關産業正常運轉,構建這一領域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傳統交往方式受到限制,激發了網絡、大數據等信息通信産業快速發展,網絡媒體、電子商務、網絡教育、網絡娛樂、網絡銷售等業務在疫情中加速發展壯大,其國際化供應鏈也获得快速擴張。同時,疫情催生的新的經濟全球化需求也有利于傳統産業結構調整升級,加速新興技術産業化法式。所有這一切,都會助推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

國際公共衛生宁静相助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水平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越來越成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配合體。這也意味著,各種傳統宁静問題和非傳統宁静問題的聯動影響加劇,其出現時間、地點、形式、規模和影響範圍都更具不行預測性。這次疫情在全球産生的深遠影響就是例證,也生動地說明全人類的命運已經緊緊聯系在一起,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指出,“當前,國際社會最需要的是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全面加強國際相助,凝聚起戰勝疫情強大协力,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鬥爭。”這次疫情必將促使世界各國越发深刻、越发真切地認識到人類已經成爲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配合體,必須深入思考如何推進國際宁静相助,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同舟共濟,配合應對挑戰,努力構建人類命運配合體。

從公共衛生領域來看,現有國際公共衛生宁静治理機制還存在一些不足。疫情發生後,世界衛生組織在信息交流、局勢研判、疾病防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不過,面對新冠肺炎這樣的全球性疫情,原有治理方式也袒露出一些問題。要有效停止疫情在全球蔓延,必須加強多邊協調,制定配合遵守的國際規則顯得更爲緊迫。國際社會有望以這次全球抗擊疫情爲契機,將人類命運配合體理念落實到國際公共衛生宁静相助領域,推動建设越发完善、相互對接的國際公共衛生宁静治理體系,有效加強國際公共衛生宁静相助,從而提升人類配合應對當前和未來可能出現的國際公共衛生風險挑戰的能力。

在推进国际公共卫生宁静相助、促进人类命运配合体建设走深走实的进程中,中国作为卖力任大国,努力为国际公共卫生宁静相助提供更多智慧和力量,并作出许多实质性孝敬。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积累的经验,可以成为重要的公共产物,资助其他国家在疫情防控中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中国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完善国际公共卫生宁静治理中发挥焦点作用,推动其在思想理念、機構設置、运行模式等方面更好适应全球治理体系厘革的新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帶給世界的影響是深刻的,人類不僅要應對當前的問題,而且要著眼人類宁静與發展的長遠問題進行謀劃。只有各國配合行動、守望相助,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共建人類命運配合體、人類衛生康健配合體,才气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鬥爭,提升全球治理水平。這次國際公共衛生宁静相助,必將成爲構建人類命運配合體、人類衛生康健配合體的重要契機,促進人類命運配合體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引領人類命運配合體建設邁上新的台階。(作者分別爲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講席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