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天津教育报》头版以《留一座“康健”实训基地 为西藏职业教育“造血”——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援藏教师王永亮》为题报道我校援藏事情。

原文如下:
“牦牛養殖、農畜産品加工等都是很是具有西藏地域特色的項目,咱們可以帶學生在這些創新項目上下功夫,還可以帶動西藏地區的特色産業發展……”離開西藏已經一年了,但是王永亮卻一直保持著與當地教師的聯系,有求必應。王永亮說:“很是幸運能與西藏這個美麗的地方結緣,支教有期限但援助沒有期限,只要有需要,我一定竭盡全力。”
2019年4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PP电子工程學院實驗實訓中心党员教师王永亮主动请缨奔赴西藏职业技术學院开展职教帮扶。在赴藏支援的近半年时间里,他始终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精心开展教学、科研相助、实验室开发、课程建设和治理交流。“一定要给西藏留下点什么”是支撑他的信念。
记得刚到西藏,拉萨这座雪域高原上美丽的都市便给了王永亮一个“下马威”,高海拔、低气温、低气压、低含氧量以及干燥的气候和强烈的紫外线等,让自觉身体康健的他感受措手不及,鼻腔充血、耳鸣胸闷、头痛失眠。但他不敢延长援藏事情,抵藏后的第三天便找到机电工程技术學院副院长张军,主动申请教授供电专业的《电工》课程。
在含氧量低的拉薩,原本王永亮都沒有在意的心律不齊等小毛病被放大。他就努力嘗試新環境下與身體相處的方式,心慌頭暈時躺下不動緩解症狀,爬兩層樓就休息幾次以保證心肺功效正常。
王永亮通过实地视察、调研座谈了解到,该學院实训室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设备或多或少是损坏的,因學院缺少动手能力较强的师资,损坏的设备恒久无人修复,学生险些没有时机按教学要求加入实训。“对于一所职业学校来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讲理论课只面对两个班的学生,受益学生数量有限,我更希望能给学校多留下些工具。”于是,王永亮又主动找到张军副院长,申请将事情重点从学生授课调整到实训室开发、设备维修和教师培训上。
自此,王永亮以“只爭旦夕”的狀態,每天泡在“電工實訓室”“低壓電氣實訓室”“PLC實訓室”裏,檢測設備、通過各種途徑購買修理所需的元件、修複設備。最終,在他的努力下,30余台設備重新開啓,實訓室重新運轉起來,開始發揮實訓作用。爲了提高教師們的實訓水平,他除了做好培訓外,還加速編寫《電路基礎》實驗指導書、《低壓電氣控制線路》實訓指導書、《維修電工》培訓講義、《PLC》實驗指導書等24個項目,努力將自己的所學和經驗留在西藏。
在檢修設備的過程中,王永亮發現損壞設備的問題大多相同,基本都是由誤操作導致元器件損壞,實訓室的治理和設備操作規範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否则修好的設備還會再次損壞。于是,他憑借自己14年帶學生科技社團的經驗,參與指導學校的“電氣服務社”,每班均招募四至五名學生加入,培養出一批“實訓助教”。實訓課上,除了教師的指導和講解,每班都由比較了解設備情況的學生帶動、幫助同學,發揮出同輩指導的作用,讓實訓室更好地使用起來。
王永亮說:“想讓學生提高能力就不能怕危險、怕設備損壞,而是要提高教學和治理水平,給學生更好地指導和保護,讓他們大膽地在實際操作中鍛煉自己。”
王永亮回到天津后,实训室或设备泛起了解决不了的问题,西藏职业技术學院的老师们就会与他联系。上学期,维修电工培训中使用到的电气控制线路维修设备泛起了故障,电源接通后设备依然没有反映,老师们一直找不到原因。王永亮在视频通话中认真询问了情况,排除了设备损坏的可能后,让老师将操作全历程录制下来。他细致视察后发现是所有设备的急停按钮被按下,导致设备无法运行,找到原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的情况时不时泛起,王永亮都市耐心、细致地为老师们解答疑问、对学生的培养出谋划策。在西藏时,他曾领导西藏职业技术學院的两支学生队伍首次加入了西藏第七届“成才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从那时开始,王永亮就希望能领导学生提升研究水平继续参赛,纵然回到了天津,他也一直与丹朗、洛桑等多位教师联系相同,继续推进事情。
对于王永亮的精彩体现,西藏职业技术學院师生们给予了高度评价。校领导还带队专程来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希望两校有更深入的相助,也邀请王永亮再到西藏指导教学。
王永亮說:“援藏是黨和國家交給我的光榮任務,我不想只簡單地上課,而是希望留下一座康健運轉的實訓基地,增強職業教育的造血能力,爲西藏培養更多的職業技術人才。”